章魚網訂房中心>台中市> 台中市中心 台中市地區:東勢區 | 和平區 | 新社區 |
台中住宿推薦
 台中市高苑商業旅館,台中優質平價旅館,鄰近一中商圈、逢甲商圈、東海藝術街等商圈等,加上新光三越、廣三 SOGO 與中友等大型百貨公司,讓您恣意享受購物天堂的樂趣
台中飯店
高苑商旅
平實的價位,高質感的心靈享受,五星級的尊榮禮遇....
 
加入章魚網訂房中心
認識台中市中心
分為8個行政區域, 有中區,西區,北區,南區,東區,南屯區,北屯區,西屯區
 
中區: 總面積 0.8803平方公里 戶數 8,407戶 人口 22,935人
位於今日的柳川與綠川之間,早期尚未開發時,此地區到處都是沼澤地,其中有一座小丘陵地,小丘陵地上高凸處叫做「墩」,清朝時在高凸處設置煙墩,於是就把小丘陵地稱為「大墩」(今台中公園砲台山)。
日治時期1895年,台灣民政支部長兒玉利國建議將當時台中市規劃為「圓形放射狀」都市,但未被台灣總督府採納。隔年,總督府在準備實施的市區改正計畫中,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採用了巴爾頓(W.K Barton)與濱野彌四郎的「台中市街區劃設計報告書」,將台中市規劃為「棋盤狀」都市。1900年正式公告「台中市區改正」,為配合整體都市發展也設置了公園預定地,但此地後來被鐵路車站用地取代,也就是台中車站現址,而公園預定地為台中公園現址。
因而整治綠、柳川與開闢棋盤狀道路、興建台中驛(今台中車站),將台中興建成為台灣新興的現代化都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原台中州下台中市的橘町、綠川町、榮町、大正町、寶町、錦町、新富町、柳町、初音町、若松町,合併成立「中區」。
top
西區: 總面積 5.7042平方公里 戶數 43,168戶 人口 117,645人
西區位於台灣臺中市市轄區之一,為台中州廳以及臺中市政府部分局處之所在地。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原台中州下台中市的末廣町、旭町、村上町、利國町、幸町、明治町、千歲町、壽町、川端町、後壠子、土庫、麻園頭、公館,合併成立「西區」。
舊地名
> 麻園頭仔:在臺中港路二側到現在五期重劃區的文心路,也就是忠明里、公正里一帶,原來是寸草不生的地方,農民只得種麻為生,一片片的麻園相連成林,因此得名。
> 大和村:1924年,在現在西區模範街附近,興建了大批日本和式官員宿舍,供給在臺中的日本官員居住,因而形成一個充滿日本風味的社區。現在已經大多數改建為模範國宅和餐廳,目前只剩下一些零落的日式建築,點綴其間。
top
北區: 總面積 6.9376平方公里 戶數 55,550戶 人口 147,779人
北區是台灣臺中市的一個行政區,為台中市文教機構最為密集的一個區,商業亦十分發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原台中州下台中市的新高町、梅枝町、邱厝子、賴厝廍、乾溝子、宮北,合併成立「北區」。
> 邱厝子:這裡早期是邱姓族親經營的大聚落,後來因為遭受火災、兵亂,紛紛遷走,加上邱姓族親人丁不旺,賴姓族人陸續遷居此地,而取代了邱姓聚落。為了飲水思源,仍然保存邱姓發跡地為「邱厝仔」。邱厝仔的範圍包括雙十路以西,到中正公園、文心路,南起台中公園等地。有平等、樂英、邱厝、香蕉、錦和、新北、武順、新興等里。(註:另有賴厝廍,日本人叫這裡為「新高町」;賴姓聚落在這裡種植甘蔗,並設有小型糖廠。現在是賴厝、賴村、中達里。)
> 墘溝子:現在的淡溝里就是早期的墘溝仔。從西屯路二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向西延到文心路一帶,因地勢較高,區域廣大,灌溉渠溝無法充份供應水源,造成土地經常乾涸,因此早期居民就叫它為墘溝(淡溝)。
> 崎仔頂:由五權路、中正路交叉口,向北延伸到國立臺中二中附近,以前是一處老的聚落,居民都是中下階層,生活水準與市區差別很大。居民以打零工,流動叫賣,農田打雜維持生活。
top
南區: 總面積 6.8101平方公里 戶數 41,746戶 人口 113,109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原台中州下台中市的老松町、敷島町、木下町、有明町、下橋子頭、樹子腳、番婆、半平厝、及頂橋子頭部份區域,合併成立「南區」。

舊地名

> 南門仔:1889年劉銘傳在台中市興建台灣省城,在國立臺中高農附近,建築南門城門,防止現在已經移居南投地區的原住民進入台中。現在的南門仔指的是臺中高農南邊至南門橋、南門路到國立中興大學一帶(過南門橋即為大里區)。旱溪流經這裡,民間就叫做南門溪,因為地勢低窪,常有水患,因此有句俗諺說:「南門做水災,車頭到肚臍」。
> 半平厝:
> 樹仔腳:台中市舊聚落之一,多是林姓族親的後裔,包括今樹義、樹德兩里,其中以正德三巷九號前,參天古榕與樟樹交錯糾盤,並包圍著一座小土地廟,最為有名。
番婆庄亦為樹仔腳一部份,其中「樹德居」屋齡有一百多年。前清秀才林耀亭及第一任區長林湯盤是代表人物。
> 下橋仔頭:位於旱溪北岸,下橋仔溝兩側,有橋通往烏日、彰化,與頂橋仔頭對稱,在清乾隆末年形成聚落,包括今福興、和平、永興、福平四里。
top
東區: 總面積 9.2855平方公里 戶數 25,735戶 人口 73,839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原台中州下台中市的曙町、花園町、楠町、櫻町、高砂町、干城町、東勢子、旱溪、及頂橋子頭的部份區域,合併成立「東區」。

舊地名

> 新庄仔 後站地區新時代購物中心一帶稱之,舊日為台灣省城的主要部份。當初在規劃台中城時,不知何故僅將大墩街包進一部分面積,而以當時尚空曠的新庄仔作為主要部份,可能是著重於日後省城的規劃需要空地興建衙署等建築考量。該區多為林姓,是由霧峰林家族系遷居於此。
> 石頭攤仔 現今干城、文化、成功、練武等里,日治時期為「干城町」,設陸軍分屯大隊、憲兵隊、台北衛戍病院台中分院。現為干城重劃區與富台新城。然據耆老表示,「干城」所指範圍比干城町大,除了上述四里之外,尚包含尚武、富台、富仁及東明(舊稱東勢仔)等八個里,但無文獻記載。
top
南屯區: 總面積 31.2578平方公里 戶數 53,239戶 人口 153,772人
南屯區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南方,原屬農業區,為現台中市轄區中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1990年代後期新興發展的中心商業區-七期重劃區亦包含此區一部分。而中央機關的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亦設於此區黎明新村內(前身為台灣省政府黎明辦公區),以及法務部矯正署所轄臺灣臺中監獄、臺灣臺中女子監獄、臺灣臺中看守所及臺灣臺中戒治所均設於此區大肚台地上。

南屯早期為巴布薩族貓霧束社聚落,其聚落舊址位於今南屯區西南方的春安里(即嶺東科大左側的台貿五村)。明鄭時期曾屯田於南屯,但明鄭亡之後即荒廢。
清治時期,由於貓霧拺居民無力繳交番餉,當時福建副將兼定海總兵張國因曾來台擔任過北路營參將,看上南屯一帶的肥沃平野,遂在康熙49年(1710年)以代繳賦稅為條件,向居民取得土地開墾權,開墾包括南屯街區一帶的荒野,是今南屯街區墾闢的開始,其後並由台灣總兵藍廷珍續墾,南屯街區逐漸繁榮。

道光年間原地主貓霧拺社遷至埔里,加上現街區位於半線(今彰化市)到葫蘆墩(今豐原市)路途之中點,使該地區漸成為南屯一帶的中心,因當時此地原有許多製造農具的打鐵店,其中又以犁頭最為出名,因而地名遂改為犁頭店,稱為犁頭店街。1920年行政區劃改制,本區改為南屯庄,轄屬台中州大屯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此區改為台中縣南屯鄉,1947年併入台中市改為南屯區迄今。

犁頭店則為現在的南屯里,為台中市的發源地。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因拓荒風氣鼎盛,移民湧集,農具製造與販售應運而生,打製犁頭等農具的店舖聚集,形成農民生產用具的交易中心,故稱作「犁頭店」。

番社腳為現在的春社、春安二里。以前曾是平埔族的聚落,居民多陳、羅二姓,因此得名。

同安厝為現在春社里之一部分。因為初期開墾的人是來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所以聚落取名為同安厝,居民以陳姓佔多數。

豬哥庄為現在文山里的一部分,叫做「知高庄」,本地則是在以前由海線進入台中必經之地。傳說清朝雍正年間,曾有專門以遷雄豬為業的人居住在此,因而得名。也有傳說,文山里的「知高」原為一山坑,因常見野豬來此引水而得名。

三塊厝為現在的三厝、黎明、黎光三里,因初期開墾者興建了三棟房屋而得名。

地理
本區地形東西寬廣而南北狹長,屬於低緯度之副熱帶季風區。東至麻園頭溪與南區、西區為界,西至大肚台地與大肚區為鄰,南接烏日區,北端與西屯區接壤。
區內東半部為台中盆地,西半部則為大肚山台地的斜坡面,區內則有土庫溪、筏子溪、麻園頭溪等溪流穿梭其間。
top
北屯區: 總面積 62.7034平方公里 戶數 82,886戶 人口 245,817人
北屯區位於臺灣臺中市中間偏東北方,是原臺中市轄區裡面積最大、地形最錯綜、人口最多的市轄區、亦是生活型態最多元化的區域,兼具都市風貌與鄉村氣息,原臺中市海拔最高點(頭嵙山859m)亦於此區。
歷史
北屯,日治初期為拺東下堡三十張犁區及拺東上堡四張犁區。1920年地方制度改為五州三廳,兩區合併改為北屯庄,轄屬台中州大屯郡。1945年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此區改為臺中縣大屯區北屯鄉,1947年併入臺中市改為北屯區迄今。
地理位置
以頭嵙山與東勢區、中興嶺、太平區毗連,西以土庫溪與西屯區相鄰、南與北區鄰接,北與潭子區、新社區相鄰。境內東半部為豐原區山地南段、中有頭嵙山高度約859公尺,觀音山高度約317公尺,為大里溪的上源地域,西半部為台中盆地的一部份,海拔約100公尺至200公尺之間。
舊地名
> 三十張犁 北屯的舊稱,因當時開墾土地有三十張犁(150甲)而命名,因為官道(今自由路、雙十路、北屯路)的開闢而興起。
> 四張犁 北屯區早期最發達的地方,約在今日昌平路二段及四平路口,因當時開發土地有四張犁(20甲)而命名。早期為通往葫蘆墩(今豐原)、社口、犁頭店的交通要地。但因為官道的開闢而沒落,現有三級古蹟四張犁文昌帝君廟。此區也是清代台灣三大民變中的戴潮春之變首領戴潮春的出身地。
top
西屯區: 總面積 39.8467平方公里 戶數 72,978戶 人口 206,511人
西屯區是中華民國(台灣)臺中市中間偏西北方的一個行政區,是原臺中市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也是台中市轄區中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台中市大學院校較多的地區。著名的七期重劃區即位於該區內,新臺中市政府大樓也落成於此區,人口約20萬人。
1701年,清康熙40年,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人廖朝孔帶領弟弟、堂弟等人來到台灣,而後應張達京之邀在西屯一帶開墾。當時西屯區仍是平埔族群中的巴則海族世居的地區。廖家為詔安客家人。
1716年,曾作為總岸裡社的土官阿莫針對當時的諸羅縣知縣周鍾瑄作為開墾的要求"東至大山,西至沙轆地界大山,北至大溪,東南至阿里史,西南至姑婆竽被和現在的西屯區上下石碑附近開墾,這是官方文書中對西屯地區最早的開墾紀錄。
清道光年間,西屯村落開始發展形成市鎮,並且被稱為西大墩。而在乾隆年中期西屯地區已經陸續開墾完成,並且在史籍中記錄了西大墩、水崛頭、馬龍潭、港尾等地名。西屯是屬於台灣縣拺東下堡。
日治時期1895年,改成台中縣西大墩區。1920年10月1日,成立西屯庄,由台中州大屯郡管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此區改臺中縣大屯區西屯鄉。1947年2月1日,合併於臺中市成為西屯區 。
> 西大墩:西屯老街的舊稱
> 上石牌、下石牌 兩者又合稱大姑婆:上石牌約略在今日水湳機場南側、逢甲大學南側、青海路三段交叉口附近,其中青海路三段又稱為湳仔;下石牌約略在今日甘肅路二段至水湳市場一帶,水湳市場地區又稱為新街。早期漢族剛移民到台中西屯一帶時,官府為防止原漢衝突,因而設立石牌為界,雙方不得越界。
> 伙房:在墩仔腳與西屯派出所中間,因早期居民是詔安客家人,因此,稱所居住的三合院為伙房,但公車站牌誤寫為火房。
> 墩仔腳:位於現在的環中路與西屯路口附近,以前有一小土墩(即西大墩所指的土墩),開拓高速公路及環中路時被剷平。
> 惠來厝:廣東省惠來地區的移民所居住的村落的舊地名。
> 三張:位今西屯路以南、逢甲路以東、潮洋溪以西一帶,向南延伸至臺中港路北約一百公尺範圍內,約十五甲耕地,故稱三張。
> 街仔頭:位今西安里二鄰,即光明路西屯區公所後面一帶,因地當西屯街市之最上方,故稱街仔頭。
> 街仔尾:位今西安里六鄰,即光明路西屯菜市場以南一帶,因地當西屯街市尾端而得名,亦稱市仔尾。
> 蕃仔崙:位今西安里七鄰,即光明路近中港路一帶,昔為巴則海平埔族居住之地,故得名。
> 八張犁、下七張犁
> 潮洋庄、馬龍潭(又稱馬鳴潭):兩地今合稱為朝馬,為台中國道客運樞紐。
> 水崛頭:今西屯路三段、福安、榮總、東海地區(不含東海商圈)總稱。
> 何厝庄:今何源、何仁、何德、何福、何安、何厝、何明、何南、何成等九里範圍,東至精誠路、太原路與西區相鄰;南至大隆路、大墩路、大墩十七街與南屯區相鄰;西至文心路二段與惠來里相鄰,北至長安路一段、文心路三段與大河里為鄰;台中港路及文心路為其交通主軸。為早期何氏宗親聚落,至今仍有許多何姓家族居住於此。
top
(內容來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