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白河 |
台南白河總面積 126.4046平方公里 戶數 10,963戶
人口 31,395人(2010年12
毗鄰台南後壁區、東山區;嘉義縣:水上鄉、中埔鄉、大埔鄉
白河區位於台灣台南市東北端,北隔八掌溪與嘉義縣水上鄉、中埔鄉相鄰,西鄰後壁區,東連嘉義縣大埔鄉,南接東山區,為台南市最北的行政區,市境最高點大凍山亦位於白河區境內。
白河地處嘉南平原東南隅,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近年來由於蓮田的面積大增,使得蓮的副產品產量亦隨之增加。而在夏季蓮花盛開時,白河也會舉辦蓮花節,與桃園縣觀音鄉並為台灣兩大蓮鄉,有「南白河、北觀音」之稱。
白河以生產食用蓮子為主,夏季常可見農家老少剝蓮子賺取微薄工資,白河子弟暑假剝蓮子的經驗是其他地方少有的生活體驗,白河蓮子的產量常年佔台灣蓮子產量的三分之二強,向來是台灣最大的蓮子產地。 |
白河歷史 |
白河位於嘉南平原中部,為平原與山區的交集處,地勢較後壁、鹽水、新營為高,向為各類山產、農產品之集散地,亦是府城台南往北到嘉義的孔道之一。大排竹、馬稠後是白河較早形成的聚落。
白河市區形成肇因於關子嶺山區物產運往鹽水港交易,古時人民以擔挑、推車載運貨物,行出山區進入平原地區時越過白水溪,有歇腳補給之必要,遂有人於溪畔搭棚經營小店,提供餐飲休息需求,交易情形日漸熱絡,進而在今市區所在地形成一個聚落,故市區舊稱店仔口,曾多次隸屬嘉義縣與台南縣之間,清時與日治初期設有店仔口堡、店仔口庄。
1920年(大正九年)行政區改制,屬臺南州。原預訂命名為「店口庄」[1],唯後來以因其位於白水溪畔,成立白河街、戰後改為鎮。2010年12月25日改稱白河區。
按1926年「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所做之「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彼時台南州分十郡兩市,而屬今台南縣境的為新豐、新化、曾文、北門、新營五郡,新營郡下有新營街、白河街、?水街、後壁庄、番社庄、柳營庄,其時白河與鹽水人口與商業均較新營繁盛,但新營因有縱貫鐵路初落成,遂成郡治所在,民國45年(1956)台南市升格成省轄市後,台南縣政府遷設於新營鎮,並改制為新營市,發展始漸盛其他。
白河區民祖籍按前述日治時期調查,祖籍以漳州人為主,佔93%,潮州佔3%,泉州籍數量極少,另有少數客家人因水庫興建移居林子內、部份平埔族西拉雅原住民居住於白水溪、六重溪等沿山地帶。
白河做為嘉南平原與關子嶺山麓的產業集散中心,在農業時代佔有與足輕重的地位,與鹽水、新營、善化、麻豆、佳里、學甲、新化並稱為台南縣八大古鎮。
白河鎮原有25里,民國67年(1978)下角里併入外角里,遂成現今之24里。
今日白河區仍為鄰近東山區與後壁區(主要指鐵支路以東)的小生活圈中心,但由於人口嚴重外流與人口都市化集中的結果,功能日益低落。
民國99年(2010)12月25日,因台南縣與台南市合併,原台南縣白河鎮之行政分區名稱改為白河區,仍轄24里 。 |
台南白河農特產 |
稻米,竹筍,甘蔗,蓮花,蓮子,蓮藕 |
地方小吃:白河豆菜麵,店仔口肉圓,舊市場內外省麵,市場內的嘉義米糕,在中山路與中正路交會處之白河鴨頭,,北勢頭圓環鹽酥雞 |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
top |
|